“无人机+”时代民用无人机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路径(上)
发布日期:2022-05-30 23:45:14
国家主管部门应立足于服务通用航空发展的原则, 按照民航局加强从业人员资质能力建设的要求, 把握民用无人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一步健全民用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民用无人机航空人员资质管理机制, 全面系统地构建以无人机应用人才为主的民用无人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全方位地培育无人机产业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推进无人机的行业应用与创新驱动, 为民用无人机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资源支撑。
(一) 基于资质要求规范培训标准。在当前无人机“黑飞”、“炸机”等不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背景下, 结合民用无人机当前的发展趋势, 围绕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发展,使其能够融入国家安全法规、航空法规、空域管理、无人机专业知识、行业监管政策及飞行安全管理规定等内容,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原理, 基于目前的无人机课程存在情况, 对民用无人机从业人员资质能力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由相关部门确定民用无人机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与航空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统一规范课程要求、标准教材与训练大纲, 并对无人机产业相关的飞行操作、研发、维修、营销、运营、应用等职业各分门别类地建立培训课程体系, 并且对不同行业领域的精准要求实行细化与分析, 实施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差异化培训。与此同时, 无人机相关职业的培训机构也应规定相应的准入标准要求。
(二) 基于产学融合加强专业培养。目前, 无人机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来自于航模爱好者或航空爱好者, 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为满足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专业高校或职业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无人机产业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和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课证融通”, 推行“双证书”制度, 根据办学情况和专业师资实力分层次、分类别、分方向开设无人机相关的学科和专业, 采取“项目引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无人机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要参照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根据专业的应用性特点设置成专业群技术平台、专门技术、综合应用等模块, 并且注重实训实践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模式, 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 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 构建课程学习情境 (项目) 。学生在完成各个学习情境 (项目) 中, 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发维修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
Copyright © 2021 山东新航道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2308881号
技术支持:忆初网络